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光荣榜故事 光荣榜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光荣榜服务 光荣榜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雷锋驿站

地方外宣如何在多语系传播中创新语态语境

发布日期:2025-05-20 浏览量:2000 

 地方外宣如何在多语系传播中创新语态语境

        ——基于认知接近性与叙事表达的创新探析  

   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叠加的传播环境中,地方融媒体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,其外宣工作呈现出双轨并行特征:对内需融入国内主流叙事体系,对外需跨越文化壁垒实现有效触达。那么,各级融媒体如何适应外宣语态、语境和语系,以实现有效的外宣目标,本文将从语态调适、语境重构、语系适配三个维度,结合一些实践案例,围绕“认知接近性和叙事表达”理论框架,探索分析地方外宣从“单向输出”向“双向对话”的范式转型。

    一、外宣语境的本质解构

    目前外宣的核心矛盾在于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认知差异。传统外宣思维往往陷入“自我中心主义”,表现为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、政策文件的机械套用,本质上仍是对内宣传的国际化翻版。而且,国内媒体的外宣的语态都一直沿用“宣传体”,常常陷入“政策复读机”模式。

    而现代外宣核心逻辑却是,通过“认知接近性”淡化地方经验与国家话语的认知差,构建地方故事的国家化接口。逐步实现“认知差理论”与“全球地方化”的双轨重构  完成从“告知”到“共情”的范式转型,达到从“自我”到“他者”的认知接近。

    有些地方外宣传播效力衰减的困境,其核心症结在于对政策文本的机械复制与单向灌输。在媒介生态发生结构性变革的今天,已难以适应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。破解传播语境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“政策话语+地方经验”的双向转译机制,打破政策复读至文化共情的宣传思维,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,实现国家外宣话语的地方性阐释。

    在政策传播语境的创新实践中,数字移动技术的深度赋能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新路径。各地政府积极探索融媒体多元传播模式,通过“政策故事化—故事场景化—场景数字化”的三维创新,有效消解了传统宣教与受众体验之间的认知鸿沟。地方网红采用“对话体”形式展开政策解读,使文旅推广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裂变传播;“新乡贤返乡记”等沉浸式纪实活动,通过展现90后创客的奋斗故事,构建起青年群体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共鸣;而电商直播间更将抽象的政策文本转化为可视化、可交互的数字化场景,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“云上果园”“数字茶园”等政策示范项目的全景呈现。这种基于传播语境的立体化改造,不仅完成了政策话语的创造性转化,更形成了“情感共振+价值认同+行为转化”的完整传播链条。

    在地方经验语境表现方面,部分地区的实践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。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过度聚焦于传统活动的符号化展示,却未能通过系统性挖掘和理论性构建,提炼出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“求同存异”“美美与共”特质的文化价值体系。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,其一,文化解码停留在表层符号,如将地域文化简化为非遗展演、节庆仪式等程式化叙事,缺乏对文化基因的深度阐释;其二,价值转化存在路径缺失,未能建立“地方经验国家叙事人类共同价值”的传导逻辑,导致文化表达陷入地域性与认知性割裂的困境;其三,传播机制存在认知偏差,部分实践仍受刻板效应影响,将文化差异简单等同于文化隔阂,忽视文明互鉴中的认知重构可能。

    二、外宣语态创新融合

    在地性与主流叙事的语态差异,本质上是文化表达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张力体现。实现二者的创新融合,需要构建双向互动机制,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吸纳在地性表达,另一方面地方叙事需提升传播能见度。通过将地方文化符号纳入主流传播渠道,实现地方经验的国家化表达,实现向国家外宣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。

    学界有观点指出,外宣工作的核心不在于“讲什么故事”,而在于“如何叙事”。对于缺乏中华文明认知基础的海外受众而言,若过度强调文化特殊性而忽视人类共性表达,仍沿用“内宣化”国内宣传模式,容易导致国际受众难以理解,最终导致传播失效。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叙事策略与语态调适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。

   (一)尝试叙事视角的平民化语态  

    四川南江县融媒体中心创新基层报道模式,探索项目工作法、一线工作法、典型引路法等“三个工作法”,要求记者每月深入基层22天,通过蹲点采访挖掘鲜活的一线故事。《多彩南江》系列报道尝试多种传播形态的交互式重构,用平民化语态展现脱贫攻坚的真实图景。这种“小切口、大主题”的叙事策略,既保留了地方经验的在地性,又使其升华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样本。

    因此,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文化认同的叙事手法,相较于宏大叙事的抽象表达,这种平民化语态更易于消解传播隔阂,使地方符号获得跨地域的情感穿透力。将外宣从信息传递升级为价值共创,强化了受众对主流话语的认同感。成功的外宣在“真实感”与“战略目标”之间找到平衡,让平民化叙事既打动人心,又服务于国家形象构建。

    (二)三层叙事体系

    跨文化传播中,叙事的力量往往通过多层次的表达实现深刻影响。本文提出“三层叙事体系”框架如下。

    表层叙事(符号呈现)—以民俗、建筑、饮食等可感知的符号为载体,直观展现文化特色;中层叙事(情感联结)—依托亲情、奋斗等共通人性,构筑情感联结的桥梁;深层叙事(价值认同)—聚焦生态保护、科技创新等人类共同价值,推动文化间的价值认同。这一体系逐层递进,为讲好中国故事、促进文明互鉴提供了系统性路径。

    湖南浏阳市融媒体中心通过《小镇新青年》系列报道,将乡村振兴故事转化为青年创业的奋斗叙事,既契合国内“共同富裕”主旋律,又适配国际受众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期待。  

    三、外宣的语系适配

   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,是文化接近性与技术赋能的协同融合。需遵循“在地化”(Localization)而非简单“翻译化”原则。在数字技术时代,地方媒体应超越地理边界,成为“全球地方化”(Glocalization)的实践主体。所谓语系适配,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技术,而是基于文化认知差异的系统性调适工程,涵盖符号体系转译、技术界面重构、叙事策略创新等多维度的协同进化。

   (一)构建文化符号的层级转译机制

    根据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的符号三元理论,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需完成物质符号、行为符号、价值符号的三重转译。符号转译需遵循“文化接近性”原则,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。江西抚州的汤显祖戏剧传播即验证了关联性叙事的有效性,通过构建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对话,将“东方戏都”概念自然融入国际戏剧文化谱系。其推出的VR版《牡丹亭》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单条800万次播放量,证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具有强大传播势能。这种转译不是文化妥协,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当代表达。

    浙江省青田县通过将传统纸扇工艺与中东欧艺术风格融合,实现物质符号的审美重构;借助观鸟慢直播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全球环境议题,完成行为符号的场景嵌入。《人与鸟的距离》影像作品则以隐喻叙事升华价值符号,形成跨文化共鸣。这种三级转译机制有效破解了“文化折扣”困境,使地域文化获得国际化阐释空间。

   (二)技术驱动的传播生态重构

    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,推动国际传播进入“技术具身”新阶段。某省文旅厅的调研显示,54.69%的国际游客认为AR/VR技术显著提升了文化体验的真实性。河南洛阳《忘川遗书》沉浸式剧本游项目正是技术赋能的典范,通过虚实交织的叙事场景,使历史故事突破语言藩篱,在海外青年群体中引发文化解码热潮。技术不再仅是传播工具,更成为建构新型文化关系的纽带。

    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传播模式革新。浙江省青田县搭建的AI主播系统实现了中英双语视频的智能生成与动态推送,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省县合作融媒体中心“中国蓝云”平台的数据分析,形成“欧洲重文化、东南亚强经贸”的精准传播策略。内蒙古准格尔旗的5G+VR博物馆项目则通过虚拟参与民俗活动,使海外用户互动率提升35%。这些实践表明,技术赋能正在重塑构建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。

    智能生产系统的完善是技术适配的关键。当前亟需开发支持多语种实时转译的AI系统,特别是小语种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。

    实现有效语系适配还需要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。对外传播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跨文化编码能力的传播人才。这些人才既通晓对象国的语用习惯,又能驾驭数字传播技术,更需掌握文化转译的平衡艺术。

   (三)跨文化叙事策略的范式创新

    跨文化叙事需要超越简单的故事嫁接,构建多层级的价值共鸣体系。四川金熊猫奖通过“官方+民间”协作机制,吸引国际影视机构共同创作,将地域文化元素嵌入共同价值框架。《蜀道三千年》系列以交通史视角诠释人类文明演进,在BBC播出时实现72国同步收视。这种叙事策略完成了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建的升维。

    叙事创新需要建立文化阐释的辩证框架。安徽《把安徽讲给世界听》节目构建了“历史原境—现代阐释—未来指向”三维叙事结构。融媒体主持人在徽州土楼的沉浸体验连接历史记忆,5G直播技术呈现当代风貌,AI预测模型展望文化传承。这种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,既保持了文化庄重性,又实现了现代性转化。通过“小切口”展现大文化,将地域特色转化为个人成长故事,增强代入感。

    国际外宣的语系适配本质上是文明对话的界面革命。从符号转译到技术赋能,从叙事创新到系统建构;每个环节都考验着文化自觉与技术智慧的平衡艺术。当地方媒体开始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文化共同体,当非遗产品通过区块链获得数字身份认证,我们正在见证跨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。这种创新不是文化的趋同化进程,而是通过技术中介实现的文化多样性绽放,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建共享。未来的国际传播,必将在语系适配的持续创新中,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。


文章来源:本站  文章编辑:admin 

上一篇 : 中医教授面向世界 肠道专家服务全球 ━巩跃生教授荣获联合国-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