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赤诚守护红色记忆,用坚持传承红色精神
发布日期:2025-03-24
浏览量:2000
【沅谕】在陕甘宁边区的土地上,有一位平凡却又无比耀眼的人物,他叫徐海航,来自子洲县马蹄沟镇四旗里村。年过半百的他,虽没有高学历,也不识字,但他对红色收藏的热爱,犹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,燃烧了三十余载。他用自己的坚持与执着,成为当之无愧的陕甘宁边区红色收藏第一人,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,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。
初涉收藏:平凡起点,不凡梦想
19岁的徐海航,像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,外出打工。然而,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他对未来的憧憬。随后,他开启了三轮车卖菜、收破烂的营生。在东奔西走的过程中,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革命红色文物,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,吸引了他的目光。从此,一颗红色收藏的种子,在他心底悄然种下。
为了更好地开展收藏,徐海航开了一家蔬菜门市。一边卖菜维持生计,一边四处寻觅红色文物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,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。但他心中真正的目标,远不止于此。凭借十多年的打拼,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,2012年,他毅然投资上百万元,在靖边县城创办了红色文化收藏展览馆。这座展览馆,犹如一座宝库,收藏了抗战前线与后方、军工厂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实物和有效证件,数量多达四、五万件。其中,陕北红军在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文物占据了三分之一还多,涵盖延安、榆林各市县区的众多重要文物,仅子洲县的文史资料就有2000余件。这些文物,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,每一件都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。
徐海航的努力与付出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靖边县教育局授予该馆“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”牌匾,靖边县文体广电局颁发“繁荣靖边文化突出贡献奖”奖牌,中国红色收藏协会也为他颁发铜牌及荣誉证书。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红色收藏传奇人物,被赞誉为陕甘宁边区红色收藏第一人。
坚守之路:困境中砥砺前行
在靖边县开办红色文物展览馆的近十年间,徐海航面临着诸多困难。高额的房租,以及为收购大量红色文物投入的资金,让他背负了60多万元的债务。然而,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他对红色收藏的信念。2018年春天,他毅然回到家乡子洲县马蹄沟镇,创办了《子洲海航红色记忆收藏博物馆》。
徐海航这一举动,得到了子洲县委政府以及马蹄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。相关部门多次派专人考察调研博物馆,外地专家学者和红色文物爱好者也纷纷前来参观。2020年10月28日,《榆林日报》以“徐海航:收藏革命记忆,传承红色文化”为题,在第三版头条进行专题报道,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点赞。
然而,家庭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裂痕。2021年冬天,妻子希望他改行开饭铺,过上安稳的生活。但徐海航不忘初心,牢记自己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,坚定地选择继续投身红色收藏事业。面对家庭与事业的抉择,他最终失去了家庭。妻子提出离婚,他虽心中痛苦,但还是决然答应。此时的他,在红色收藏领域堪称精神富翁,可家庭却支离破碎,成为了“妻离子散的负翁”。即便如此,他依然没有动摇。他坚定地表示:“我从事红色收藏30多年,决不善罢甘休,不成功决不复婚!哪怕是光棍一条,我也要将收藏这条路走到底,只有坚持到最后我就是赢家!”
2022年10月,他将靖边县展览馆文物全部拉回家乡。他感慨地说:“我要保护好红色文物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教育好下一代,让更多人学习和宣传爱国主义精神!”
声名远扬:红色精神的传播者
徐海航红色收藏的事迹如同一颗颗火种,在全国各地网站和官方网络上向全球传播。2019年,他荣幸地被八路军研究会聘为会员,并获颁牌匾。前年夏天,他被山东政报网聘为会员,获得聘书。去年11月份,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将海航红色博物馆挂牌为“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海航红色博物馆基地”。
寅虎之年,关于徐海航的各种报道在凤凰新闻网、北京政报网、山东政报网、中华收藏网、中华环球卫视新闻网、中国前沿资讯网、市场舆情网、健康网、农村日报、华北日报、上海都市报网、东方早报网等数十家网站和多家官方网上发表。特别是在2022年12月31日,《环球新闻报》第三版专版刊登了他从事红色收藏的报道。他已然成为了一位网红,而他所传播的红色精神,也随着他的故事,走进了千家万户。
徐海航的故事,是一个关于梦想、坚持与奉献的故事。他用自己一生,守护着红色文物,传承着红色基因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他如同一座灯塔,照亮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,指引着后人铭记历史,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。他的精神,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,投身到传承红色文化伟大事业中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光芒 。
上一篇 : 十堰市郧阳区政协开展“爱源 护水·共建‘六无’乡镇”一线协商活动~
下一篇:上饶市鄱阳县财政局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